本文内容:
荔枝(學名:Litchi chinensis Sonn.)無患子科,荔枝屬常綠喬木,高約10米。果皮有鱗斑狀突起,鮮紅,紫紅。成熟時至鮮紅色;種子全部被肉質假種皮包裹。花期春季,果期夏季。果肉產鮮時半透明凝脂狀,味香美,但不耐儲藏。 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、南部和東南部,廣東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。亞洲東南部也有栽培,非洲、美洲和大洋洲有引種的記錄。 荔枝與香蕉、菠蘿、龍眼一同號稱“南國四大果品”。 荔枝味甘、酸、性溫,入心、脾、肝經;可止呃逆,止腹瀉,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,同時有補腦健身,開胃益脾,有促進食欲之功效。因性熱,多食易上火。荔枝木材堅實,紋理雅致,耐腐,歷來為上等名材。 中文學名 荔枝 拉丁學名Litchi chinensis Sonn. 別 稱 離枝(古名)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無患子目 科無患子科 亞 科無患子亞科 屬荔枝屬 種 荔枝 分布區域亞洲東南部、非洲、美洲、大洋洲 命名者及年代 Sonn.,1782 國內分布 廣東、福建、廣西、四川、臺灣 荔枝名稱由來 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《上林賦》,文中寫作“離支”,割去枝丫之意。原來,古人已認識到,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,假如連枝割下,保鮮期會加長。對此,明代李時珍也認可。《本草綱目·果三·荔枝》〔釋名〕:“按白居易雲:若離本枝,一日色變,三日味變。則離支之名,又或取此義也。”大約東漢開始,“離支”寫成“荔枝”。 研究歷史 栽培歷史 荔枝產於中國南方,它在中國的栽培和使用歷史,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。 出口狀況 17世紀末從中國傳入緬甸,100年後又傳入印度,大約在1870年左右傳入馬達加斯加、毛裏求斯,1873年由中國商人傳入夏威夷,1870-1880年又從印度傳入佛羅裏達,並於1897年傳入加利福尼亞,1930-1940年才傳入以色列,1954年由中國移民帶入澳大利亞。現荔枝廣泛種植於中南美洲、非洲的一部分及整個亞洲,當今世界荔枝主產國為:中國、印度、南非、澳大利亞、毛裏求斯、馬達加斯加及泰國。 (本文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。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